TheCrimson

flights of fancy.
来者犹可追.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看着闪光少女跨的年



  决定看这部片子,是因为上周音乐课老师给我们看了斗琴和逐日。记起来早在初三就有一节音乐课老师播放过同样的两个片段。而即使是在不了解剧情的情况下,仅仅听这两段音乐,就足以被震撼,从心率到热泪盈眶。

    《闪光少女》,这个玛丽苏名字很容易被人吐槽,其实也包括我。我更喜欢它的英文版本,是Our Shining Days。Shining,熠熠生辉,正在发光,比shiny更有力度,就像是小霾的筝音,杀伐锃亮,是耀眼张扬的侵略性。


    首先,关于音乐。

    特别去看闪光少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的乐器都是实实在在的演奏。除去男女主角的突击苦练,其他演员都是货真价实的乐器大佬,所以镜头里满是他们专业娴熟的指法和专注的表情(千指大人真的超帅)。

    学校里分有西洋乐和民族乐两个区域,可以算是水火不容,相互对立。油渣同学讲:“西洋乐的嫌咱们的土,我们呢又嫌他们装。”勾勒出的画面是,钢琴提琴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穿着西装礼服高贵优雅,扬琴二胡古筝蜗居在角落,没有排练厅,锁在铁门里,双方的冲突只有民乐背锅。于是就有了惊艳的斗琴。

    快到已经听不出音调的野蜂飞舞,真的就像是一大片乌压压的野蜂扇动翅膀铺天盖地。古筝与竖琴,二胡与提琴,扬琴与钢琴……(抱歉以我的认识没有办法罗列出所有的乐器)西洋乐与民乐一一对应,直到唢呐,以乐器“流氓”的姿态痞痞地出现,打乱了现有节奏solo百鸟朝凤,吹懵了对面的西洋乐,接着民乐乘胜追击转回野蜂飞舞霸气收尾。

    同样是音乐,凭什么民乐就低人一等?


    而我很欣赏的态度是,电影虽然在宣扬民乐,但并没有贬低西洋乐的意思。它揭露了大众对于民族乐的不屑、不理解和刻板印象,民乐被刻意打压的事实,而同时,陈奕迅对于斗琴的那句“中西结合啊”以及油渣所说的“势均力敌”,让我看到的是:音乐不是用来比较、自我标榜的,也不是用来比赛、争个输赢的。民乐千方百计想要“赢”,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证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是一句笑话。他们争取的是平等,而不是输赢。


    又想引用油渣同学的话了:

    “民乐才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难道以后走出国门不想说句我们自己的乐器也是厉害的,学习你们西洋乐纯属喜欢,这样不是更酷吗?民乐如果不厉害,我学这么多年,我有病吗?!”


    我从小学习的声乐是民族,期间也无数次自卑无数次抱怨,为什么要学这个让我完全没脸在同学面前表演的唱法,又难又落伍。中考过后就再也没有去过声乐老师家,也再也没有练过民歌。我发觉自己的嗓音已经退化了极多,原来轻而易举的歌曲也无法再唱响,无可避免地唏嘘和想念。会发觉民族唱法其实有很多先进的地方——听小时《爱殇》的那句“穿过空港”,听谭维维《乌兰巴托的夜》。撕破长空的凌厉,我只在民族唱法里听到过。我想,自己不喜欢的那些老歌,教会我的是技巧和精神,而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现代的形式延续民族。就像电影里民乐版的《权御天下》一样,在漫展燃爆。

    (以及,编钟真的太美了。




    关于二次元。

    电影中二次元的开篇,是在502宿舍。电影用诡异的配乐和宿舍门外阴森的气氛,与开门后的粉系色调和洛丽塔风格强烈烈地对比。

    其实我个人对二次元其实不是很了解,在这一方面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是至少,听到“每周一个手办”的时候我是叫出了声的;看到b站的视频界面的时候我是因为熟悉而兴奋的;发现洛天依的出现我是超级惊喜的。所以,其实二次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或多或少地融进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血液里。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一个画面:

    小朋友指着穿着二次元服装,前来为民乐助阵的人,对妈妈说:“这些人穿得好奇怪呀。”

    妈妈回头看了一眼,“你以后可不能变成这样的人。”


    这是让我很心酸的地方。

    即使是现在,已经开始多元化、开始接纳的时代,总是有一些东西不被理解,就如同二次元。

    学校里将502宿舍视为异类,热爱二次元的油渣也小心翼翼将自己的身份藏好。穿lo裙的少女被质疑“这么大了还当自己是小女孩啊”只能无奈地笑;坐拥无数粉丝的小霾,也就是千指大人,被父亲指责欲言又止,却只换来父亲的摔门而去。

    他们在多年前是小众群体,但今天,其实已经壮大了不只一点点,其实被很多人包容和接受了,但仍然“弱势”。可是,即使无法改变“小众”,无法改变不被理解,能遇到拥有同样热爱的彼此,坚持自己所爱。

    就像是二点五次元在漫展上演奏权御天下时,一面旗帜挥动:“即使弱小没关系,因为我们有伙伴。”


    我时常觉得,认为青春叛逆的从来只有大人。对于青春来说,只有热爱。

    小霾喜欢古风,熟读历史;贝贝塔塔学习古文练习填词;樱仔研究乐器的演变。她们对于二次元的热爱,融入了历史文化,融入了民乐,发展到了近乎痴迷的状态。是火和光芒,炽烈、燃烧、不灭、疯狂。


    很多大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孩子,在自己不理解的一方土地,有怎样的骄傲。




    关于青春。

    其实前两块已经提到了这个部分。《闪光少女》里的青春,很“近”。没有所谓轰轰烈烈为之舍弃一切奋不顾身的爱情,没有荒唐的颓靡。它的笑声里诉说的是陪伴和支持,矛盾冲突里表现的是热血与坚持。


    电影里的感情线,在开头出现在陈惊对钢琴师哥王文的暗恋上。然而钢琴师哥并看不起同宗的扬琴。我非常非常触动的一点是,陈惊并没有因为师哥的看不起而自己否定扬琴,而是千方百计地努力证明,扬琴的厉害之处、民乐的厉害之处。她看似没心没肺傻白甜,但是事实上是不服输的。她并不去迎合喜欢的人,而是会想让喜欢的人认可自己。——自我亦占一半,看似卑微的喜欢,并没有低到尘埃里。


    第二条线就是油渣和陈惊了。

    不去写尾声的萤火虫,就很喜欢夜幕降临时的公交车上,陈惊累得打瞌睡,脑袋不时点撞在车窗上。坐在后排的油渣小心翼翼伸手护住她的头,被贝贝塔塔发现,俩妹子一脸八卦地对着油渣陈惊画爱心。油渣转头装作看不见,后来心慌地把食指竖在嘴唇前面。其实贝贝塔塔并没有发出声音要吵醒陈惊,是油渣大脑里一片混乱想静一静吧。

    啧啧啧,太过真实。


    可是你看,两条可以脑补万字长文的感情线,在电影里只占了一点点篇幅。因为青春,远远不止“喜欢”和“暗恋”。

    青春是关于梦想和自我。


    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是樱仔被欺负的时候,陈惊说:“大家都是年轻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东西。只不过她写在了日记里,你们装进了琴箱里。这事儿,好笑吗?”

    是对青春期的“古怪”与“不合群”很好的理解。你不理解她,所以你嘲笑她,你可恶的地方在于,你没有尊重她所热爱的东西。就像民乐与西洋乐一样,所有的热爱都应当是平等的。


    而最燃的画面,是六个人塞着耳机,手里抓着空气假装乐器在联系弹奏,把周围的乘客都吓跑;在雨里大喊大叫,边跑边笑,头发淋湿,挂下水滴。

    我真的羡慕极了他们的不羁和无所畏惧,他们在燃烧,他们有自己所爱的、所坚持的东西,有他们愿意挥霍自己的青春去珍惜的东西。

    我心里不停打鼓的原因,一半是因为胡乱地在想自己。

    我真的有自己所爱的、愿意为之挥霍时间的东西吗?如果有,为什么我没有去为它付出些什么?


    陈惊对王文说:

    “回想起你的十七岁,一定比我们后悔。”

    听到这句话忍不住想哭。我在想,我以后回忆我自己的青春,会不会后悔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乖小孩,一直一直被困在学校的书本和作业里,没有做过任何“出格”的事情,也没有在这时遇到真正让我痴迷的热爱。我看似喜欢的一切与他们相比,都只是叶公好龙浅尝辄止。

    世间数以万计的事物,要遇到一项自己最热爱的,实在难于上青天。一旦遇到,那就是万幸。

    小霾是幸运的,她能遇到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古筝、古风、历史,并且有机会和勇气,越过异样的眼光,将自己的所有交付于所爱。她在弹古筝时熠熠闪光,同时古风与历史,在她的指尖蓬勃生机。

    其实,陈惊无疑也是幸运的。即便她对扬琴的喜爱并不明确,一度也想要放弃,最初组建乐队的目的也“不纯”。而她在想放弃时,妈妈说:“你去跟它聊聊,它同意,妈没意见。”陈惊才发现自己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回忆,都是与扬琴一起度过的。于是她继续了下去。她的幸运在于,在坚持中寻找到了热爱。


    整部电影的冲突,我最喜欢的是小霾无目的性地喜欢古筝与陈惊的“不那么喜欢扬琴”之间的碰撞。陈惊扯着嗓子喊“世界上就是有像我这样的人,长见识了吧。你真的以为我们能开创一个新纪元吗?热血漫画看多了吧!?”

    这时候真的无比心痛。谁又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呢?而普普通通的人之中,谁又真的有开创新纪元的雄心壮志呢?可是,总有人愿意一意孤行,愿意用自己去冲撞一扇本知道不会打开的门;也总有普通人,会默默地变成一个开创者。当有那么一群普通人拥有趋同的倾向时,大家共同成为了开创者。

    所以小霾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停止民乐招生的时候,陈惊毫不迟疑地站起来声援。紧接着是所有学习民乐的学生。起立的声音像是一首战歌。


    我想要说的是,如果真的遇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一定一定不要怕挥霍,去了解它、接近它、熟悉它、融入它、为它而战。

    只有这样才不算是虚度年华。


【btw千恩的设定也太苏了吧想磕也想写


    四小门一个字没复习的我,用一天零零散散写完这篇昨天夜里看的《闪光少女》,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刚刚散场没多久。

    2019的第一天。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电影。立个小目标,希望今年能看懂《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样的电影。


评论(3)

热度(26)